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追求不可通约价值的三个模式:罗蒂、柏林与儒道互补
发布时间:[2018-11-14] 阅读次数:[]

11月8日下午3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李晨阳老师应邀做客公司“侯外庐学术讲座”,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罗蒂、柏林和儒道互补的价值解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公司经理张学广教授主持。

  李晨阳教授提出,人生的过程是在不同行为、价值和生活方式中抉择的过程,而其选项往往是不可通约的,或者是不可兼容、互相排斥的。对于哲学家来说,如何妥善应对它们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和不可兼容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李晨阳教授考察理查德·罗蒂通过区分公、私二域来调和不同追求的尝试。罗蒂的著作《偶然、反讽与团结》描绘了两种人类理想,第一种是自我完善理想的化身、追求自主创造、自主的人生,第二种是“公民同胞”理想的化身,倡导社会正义的团结。罗蒂认为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二者是一致的,不为任何事物所动却拯救了社会正义的思想,然而自我创造和人类团结不必一致,当二者不一致也没关系。对此,李晨阳教授并不认同。他提出在罗蒂的“公”、“私”两分来解决不同追求的方案中低估了不同追求之间的张力、甚至是冲突。当两种追求在某一个阶段以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争夺人的生活“空间”时,它们就是相互对立的。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李晨阳教授通过对依赛亚·柏林相关著作的回顾,分析他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所提供给我们的第二种模式。马基雅维利看到两个不相容的道德观,一是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二是“异教”世界的道德价值。他认为人们必须在两种水火不容的道德价值追求之间做出选择,马基雅维利意识到抉择的不可避免性并且选择了“异教”的生活理想。在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中,柏林强调马基雅维利的做法放弃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而未放弃道德本身,他的价值仍然是道德价值,这两种生活理想的冲突是两种不兼容的道德之间的冲突。李晨阳教授认为柏林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混淆了两个命题,他肯定了有些美德或道德价值彼此之间互相矛盾或冲突,否定了不可能将互相对立的美德放入同一个价值体系。事实上互相矛盾、冲突的价值是可以被纳入到同一个价值体系,我们很难在历史上找到一个不包含冲突价值的伦理道德体系。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基督教伦理重视纪律和力量,而异教伦理也重视自我牺牲。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李晨阳教授通过对儒道互补模式的价值解读提出了第三种模式——中国的儒道互补。首先,李晨阳教授指出了儒家和道家的相同之处:他们所共同推崇的道德价值,上至宇宙和谐,下至日常生活中的节俭。在社会哲学中,他们都反对苛政,推崇个人修身,重视作为道德的审慎,主张无为而治。将儒道与基督教等其他世界传统比较,儒道的共同点尤为突出。比如接受宇宙的有机进化的观点而非诉诸先验的创世主、相信无所不在的道而非外部创造者赋予的自然法则。其次,李晨阳教授指出儒家与道家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们互相排斥的价值,而在于他们对这些价值进行了不同的优先级排序。以此意识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互相补足。最后,李晨阳教授提出优先一个价值会在某种情况下增加一个价值体系,但这同时也相对降低了另一与其相抵触或者相反的价值,而这恰恰可能构成了这一价值体系在另一情况下的劣势。通过“价值配置”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人生从来不是对于一个单一价值的追求,既然我们所追求的价值是互相抵触或冲突的,我们就需要给他们进行排序。

在讲座的最后,李晨阳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关于不同追求的三种模式,强调了“价值配置”把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理想理解为对于价值的不同配置,这样才是更准确和有意义的。

在讲座的交流互动环节,公司师生就中国哲学合法性、儒道互补寻求平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副经理胡军良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提出,如何妥善应对行为、价值、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和不可兼容性是一个值得深入学习探讨的哲学问题,李晨阳教授讲解的内容给了大家莫大的启发和鼓舞。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李晨阳,美籍华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创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儒家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论和中西比较哲学、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长、中国留美哲学会会长、美国哲学会亚洲委员会会员,香港城市大学2005-2006年资深访问学者,2008-2009年美国全国高等教育协会ACE学人,2015-2016年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博古睿学人。


undefined


undefined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

联系电话:029-88308897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1号

Email:zxxy@nwu.edu.cn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地图定位

常用链接